·调查研究·

我国城乡门/急诊伤害病例分布横断面研究

李 瑶1, 冯铁男2, 梁凤娟1, 张 帅1, 姜成华1

(1.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灾难医学系,上海 200120; 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上海 200025)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城乡门/急诊伤害病例的分布特征。方法 利用2015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数据,分析我国城乡门/急诊伤害病例人口学特征、基本分布特征和相关临床特征。结果 2015年NISS共收集城乡病例708856例,男性病例是女性的1.65倍,城市病例是农村病例的1.83倍。城乡伤害原因前3位依次都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城市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公路/街道和公共居住场所,农村伤害主要集中在公路/街道、家中和工业和建筑场所;城乡伤害病例都以非故意(意外事故)伤害为主,受伤部位集中在头部、上肢和下肢,多为轻度受伤,处理后即可离院。结论 我国城乡伤害发生原因和地点不同,城市伤害死亡率高于农村,需针对城乡不同特点制定相关预防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城乡; 伤害; 监测; 横断面研究

伤害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从1990—2020年全世界由伤害造成的死亡将会增加65%,达到840万[1]。在我国,伤害是居民第5位死亡原因[2]

伤害发生的原因包括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因素,我国城乡在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可能造成城乡地区伤害流行分布特征上的差异。如南非城乡伤害分布特征不同,城市凶杀和非故意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而农村的交通运输相关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3];爱尔兰农村非故意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农村地区伤害原因主要是机动车伤害、溺水、机械伤害,城市地区伤害原因主要是跌倒和中毒[4]。国内,湖北省农村地区的自杀率、交通伤害发生率和溺水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5];江苏省农村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男性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6];河北省城乡居民伤害以机动车车祸、钝器伤和跌倒/坠落为主,青壮年是高发人群[7],这些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城乡伤害病例的分布特征不完全相同。相比较国外,近十年国内的城乡伤害统计数据都限于某一省份,全国范围的城乡伤害病例分布特征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分析2015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ational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 NISS)收集的城乡伤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描述我国伤害的流行情况,为分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NISS收集的全国伤害病例,病例为在各监测哨点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全国伤害监测工作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

1.2 方法

1.2.1 伤害定义 我国将伤害定义为“凡因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称之为伤害”[1]

1.2.2 抽样方法 NISS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照城乡、东中西部不同地理地区和经济发展程度分层,共选择了84个NISS监测点,包括25个东部城市、12个东部农村、9个中部城市、11个中部农村、17个西部城市和10个西部农村监测点;再按照年门急诊人次数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在每个监测点中选择3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哨点医院[2]

1.2.3 监测内容和方法 由医院急诊室和伤害相关门诊的医护人员填报中国CDC慢性非传染疾病控制中心统一制定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2014版本)》,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卡片识别信息(监测哨点医疗机构编号、卡片编号)、伤害患者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伤害事件基本情况(伤害发生时间、地点、伤害发生时活动、患者就诊时间等)、伤害临床信息(伤害性质、伤害部位、结局等)和填报信息(填报人、填报日期)[2]

1.3 统计学处理

通过全国伤害管理软件系统统一录入监测数据,利用Excel 2016、SPSS 19.0软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伤害的人口学特征、事件基本情况和相关临床特征使用2015年全国伤害监测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或构成比表示。无序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有序等级资料使用趋势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1 人口学特征

2.1.1 性别、地区、年龄构成 2015年,NISS共采集故意伤害病例708566例,其中男性(441242例)占总伤害病例62.27%,女性(267324例)占37.73%。城市地区病例(459127例)占总伤害病例64.80%,农村地区病例(249729例)占35.20%;东部地区病例(461700例)占伤害病例65.16%,中部地区病例(98754例)占13.94%,西部地区病例(148402例)占20.90%。

年龄分布以20~29岁组最多(19.71%),有139614例,其次是40~49岁组(17.67%),有125154例,10~19岁组所占比例最低(9.00%),有63789例。各年龄组中,只有50~59岁组和≥60岁组的女性病例所占比例大于男性比例,0~9岁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

2.1.2 受教育程度构成 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伤害病例构成比最高(28.95%),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伤害病例所占比例最低(5.7%),除受教育程度为不清楚的组。城市伤害病例构成比最高的是高中/中专(25.54%),最低的是文盲/半文盲(4.15%);农村地区构成比最高的是初中(36.93%),最低的是大学及以上(1.72%),城乡伤害病例受教育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412.93,P<0.001),见表1。

表1 2015年NISS病例分城乡和受教育程度构成
Tab.1 NISS cases in 2015 divided into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education levels of patients

受教育程度城市农村未上学儿童43211(941%)18693(749%)文盲/半文盲19053(414%)22722(911%)小学67949(148%)65120(2611%)初中113056(2462%)92115(3693%)高中/中专117251(2554%)36002(1443%)大专60486(1317%)9453(379%)大学及以上36089(787%)4296(172%)不清楚2017(045%)1053(042%)合计459112(10000%)249454(10000%)

2.2 基本伤害分布

2.2.1 伤害发生原因 2015年NISS收集的伤害病例中,全部病例伤害原因前3位依次是跌倒/坠落(36.79%)、道路交通伤害(20.14%)和钝器伤(15.37%),这3类伤害占全部伤害的72.3%。城市、农村地区病例伤害原因的前3位顺序与全部病例的保持一致,但是城市道路交通伤害(17.12%)构成比例要低于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伤害(25.71%),城乡病例伤害发生原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74.95,P<0.01),见表2。

表2 2015年NISS病例分城乡和伤害原因构成
Tab.2 NISS cases in 2015 divided into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auses of injury

伤害原因城市农村道路交通伤害78589(1712%)64206(2571%)跌倒/坠落168916(3679%)91900(3680%)钝器伤73885(1609%)35072(1404%)火器伤373(008%)265(011%)刀/锐器伤52475(1143%)26071(1044%)烧烫伤10147(221%)3634(146%)窒息/悬吊836(018%)84(003%)溺水108(002%)94(004%)中毒8676(189%)5640(226%)动物伤39483(860%)12681(508%)性侵犯222(005%)10(000%)其他13564(295%)7537(302%)不清楚11853(258%)2535(102%)合计459127(10000%)249729(10000%)

2.2.2 伤害发生地点 伤害发生地点集中在家中(30.29%)、公路/街道(29.60%)、公共居住场所(12.71%),占全部发生地点的72.6%。城乡伤害发生地点构成比的前3位不同,城市前3位顺序与总体一致,农村地区伤害发生地点前3位依次为公路/街道(32.03%)、家中(29.88)和工业和建筑场所(11.80%),城市公共居住场所受伤的构成比大于农村,农场/农田受伤的构成比小于农村,城乡病例伤害发生地点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873.95,P<0.01),见表3。

表3 2015年NISS病例分城乡和发生地点构成
Tab.3 NISS cases in 2015 divided into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place of injury occurrence

地点城市农村家中140126(3052%)74608(2988%)公共居住场所67191(1463%)22916(918%)学校与公共场所25922(565%)14004(561%)体育和运动场所11431(249%)2830(113%)公路/街道129860(2828%)79977(3203%)贸易和服务场所27430(597%)11778(472%)工业和建筑场所42103(917%)29475(1180%)农场/农田2309(050%)10762(431%)其他1059(023%)495(020%)不清楚11696(255%)2884(115%)合计459127(10000%)249729(10000%)

2.2.3 伤害发生时间 2015年伤害发生以2月份占全年总病例数的比例最低(6.14%),5、8月份出现伤害病例发生的小高峰,其他月份构成比例为7%~9%。城乡伤害病例的月分布特征与总体的分布特征基本相同,2~5月份伤害病例构成比持续增加,5~10月份伤害病例月分布较为平均,见图1。

图1 2015年NISS病例城乡和发生月份构成
Fig.1 NISS cases in 2015 divided into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months of injury occurrence

2.2.4 伤害意图 在所有伤害病例中,伤害意图以非故意(意外事故)为主(92.4%),故意(暴力/攻击)伤害构成比例为5.68%。城乡伤害病例的伤害意图与总体分布基本一致,但城市非故意伤害的构成比(91.72%)要低于农村(93.64%)。城市女性非故意伤害的构成比(93.24%)要高于城市男性(90.79%);农村地区男女非故意伤害的构成比基本相同,但农村女性自残/自杀的构成比要高于农村男性,城乡病例伤害意图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10.98,P<0.01)。

2.3 相关临床特征

2.3.1 伤害部位 受伤部位构成前3位依次是头部(29.73%)、上肢(24.86%)和下肢(24.12%),占全部伤害病例受伤部位构成比的78.71%。城市伤害病例的受伤部位与总体分布基本一致,但农村地区伤害病例受伤部位前三位顺序与总体略有不同,依次为头部(30.43%)、下肢(24.75%)和上肢(22.63%),城乡病例伤害部位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51,P<0.01),见表4。

表4 2015年NISS病例分城乡和伤害部位构成
Tab.4 NISS cases in 2015 divided into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body parts of injury

伤害部位城市农村头部134713(2934%)76004(3043%)上肢119682(2607%)56522(2263%)下肢109176(2378%)61812(2475%)躯干43390(945%)26983(1080%)多部位34222(745%)19471(780%)全身广泛受伤9346(204%)5714(229%)其他6591(144%)2284(091%)不清楚2007(044%)939(038%)合计459127(10000%)249729(10000%)

2.3.2 伤害严重程度 轻度伤害为无明显或轻微受伤;中度伤害为需要专业化的治疗;重度伤害为需要立即进行急救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伤害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76.01%),中度占21.16%,重度占2.82%。城乡伤害病例严重程度与总体分布基本一致,构成顺位也一致,大多数为轻度伤害,重度伤害最少,城乡病例伤害严重程度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3.62,P<0.01)。

2.3.3 伤害结局 在所有的伤害病例中,80.05%的病例在医疗机构就诊处理后离开,17.98%的病例需要留院观察、住院或者转院,1.21%的病例最终死亡。城市伤害病例伤害结局与总体分布基本一致,但农村地区伤害病例需要留院观察/住院/转院的人数构成比达到了21.35%,0.11%的伤害病例最终死亡,城乡病例伤害结局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936.05,P<0.01),见表5。

表5 2015年NISS病例分城乡和伤害结局构成
Tab.5 NISS cases in 2015 divided into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outcomes of injury

伤害结局城市农村处理后离院371794(8098%)195655(7835%)留观24465(533%)9563(383%)转院2861(062%)2783(111%)住院46803(1019%)40982(1641%)死亡8290(181%)281(011%)其他4914(107%)465(019%)合计459127(10000%)249729(10000%)

3

伤害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了大量的卫生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为掌握我国伤害流行情况和变化趋势,我国CDC于2006年初步建立了NISS,并将收集的资料保存于NISS中,现将2015年NISS城乡伤害监测数据与2006—2011年NISS城乡伤害监测数据比较发现以下特点。

(1) 城乡性别差异有所降低。城乡男性伤害病例数多于女性,2006年以来男性伤害病例构成比一直高于60%,女性伤害病例人数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增加,城市男女伤害人数性别比下降幅度高于农村。这可能是男女生理和社会学特征的差别所致,男性吸烟、喝酒较多,这会增加伤害发生率,需要对男女分别进行相关健康教育。(2) 城乡主要伤害原因较为稳定。城乡主要伤害前3位都是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城市跌倒/坠落原因所占比例上升幅度较大,钝器伤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农村地区钝器伤所致的伤害事件有下降趋势。但城市道路交通伤害的构成比例总体要低于农村地区,这3项伤害原因需要城乡地区共同重点关注,同时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更需引起政府足够重视。(3) 城乡伤害发生地点相似。主要集中在家中和公路/街道,城乡家中伤害事件均出现了逐年增加的现象。家中危险物品需摆放合理,在家中也要有一定的安全意识[8];同时城市的公共居住场所和农村的工业建筑场所需引起足够关注,这些场所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4) 城乡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为主。2006年以来城乡非故意伤害构成比均高于80%,且所占比例一直在上升,2015年均已超过90%,农村非故意伤害比例一直高于城市地区。可根据不同非故意伤害类型在城乡地区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提高居民的伤害预防意识和知识以降低伤害发生率。(5) 城乡伤害均以轻度为主,多数处理后即可离院。农村总体伤害严重程度高于城市,但城市的伤害死亡率高于农村地区,这可能与农村的医疗水平有关,需加强农村卫生医疗系统的建设,同时满足城市高伤害死亡率的医疗需求[8]

分析我国2015年NISS收集的城乡伤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城乡伤害原因以跌倒/坠落、道路交通伤害和钝器伤为主,与河北省城乡居民伤害监测结果基本一致[7],与湖北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监测结果不完全相同[5-6,9]。伤害是我国全球范围内城乡居民面临的最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与南非和爱尔兰等国的城乡伤害原因不尽相同[3-4]。城乡之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伤害发生分布特征的不完全相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伤害率要明显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伤害率,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城市老年人的伤害发生率持续升高,因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衰退,跌倒已经成为老年人首要伤害发生原因,预防老年人伤害需结合救治和康复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些新型技术和管理体系[10]

本研究的不足: (1) NISS将农村地区定义为县或县级市,许多县或县级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监测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城市监测点较为接近,因此城乡差异性的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具有相应的偏倚;(2) NISS无法计算城乡伤害发生率,数据分析全部基于构成比资料,不能直接比较城乡地区伤害发生情况[4]

2015年,我国城乡伤害首要原因都是跌倒/坠落,但城市伤害死亡率高于农村,城市伤害地点以家中为主,而农村伤害最多发生在公路/街道,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伤害构成比例也高于城市,因此需针对城乡不同特点制定相关预防策略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詹思延.流行病学[M].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27-228.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伤害医院监测数据集[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46.

[3] SHERRIFF B, MACKENZIE S, SWART L A, et al. A comparison of urban-rural injury mortality rates across two South African provinces, 2007[J]. Int J Inj Contr Saf Promot, 2015,22(1): 75-85.

[4] BOLAND M, STAINES A, FITZPATRICK P, et al. Urban-rural variation in mortality and hospital admission rates for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Ireland[J]. Inj Prev, 2005,11(1): 38-42.

[5] LIU Q, ZHANG L, LI J, et al. The gap in injury mortality rat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Hubei province, China[J].BMC Public Health, 2012,12: 180-190.

[6] 刘晓强,王德斌,薛成兵,等.江苏省城乡居民伤害发生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2): 58-60.

[7] 栗华,张中朝,朱俊卿,等.2006—2009年河北省城乡居民伤害监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5): 330-334.

[8] 汪媛,段蕾蕾,纪翠蓉,等.2006—2011年我国城乡地区门急诊伤害发生情况[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0): 861-864.

[9] 张露丹,李为翊,王朝昕,等.上海市黄浦区社区首诊伤害病例特征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2): 96-101.

[10] 岳茂兴,何东,周培根,等.武进农村卫生应急救援快速移动医疗云平台创建及关键技术应用[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5,1(3): 40-42.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distribution of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jury cas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LI Yao1, FENG Tie-nan2, LIANG Feng-juan1, ZHANG Shuai1, JIANG Cheng-hua1

(1. Dept. of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 East Hospital,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20, China; 2.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2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jury cases in urban and rural in China. Methods Data from the National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NISS) in 2015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clinical fea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injury cases in China. Results NISS collected 708856 injury case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2015. The male cases were 1.65 times higher as the female cases and urban cases were 1.83 times higher as rural cases. The urban and rural injuries were mainly caused by falls, road traffic and blunt injuries. Urban injuries mainly occurred at home, roads/streets and public places of residence, while rural injurie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highway/street, home and industrial and construction places. Urban and rural injuries were unintentional(accident) damage-based, mainly involving the head, upper limbs and lower limbs. Most of the injuries were mild in feature, and no hospitalizations are needed. Conclusion The causes and lo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jury were different in China, urban injury mortal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rural areas, the relevant injury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re needed for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injury; monitoring; cross-sectional study

doi: 10.16118/j.1008-0392.2018.01.024

收稿日期: 2017-07-05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L05B06)

作者简介: 李 瑶(1993—),女,硕士研究生.E-mail: liyao1220@126.com

通信作者: 姜成华.E-mail: jch@tongji.edu.cn

【中图分类号】 R1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0392(2018)01-0124-05